低眼压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各国都尽量用已育的女宇航员难道太空 [复制链接]

1#

在日常刷视频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绝大多数都是男性,女性少之又少。

在如今早已是男女平等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于是有人就说,太空环境远比地球恶劣许多,会影响女性宇航员的生育,所以即便各国派遣宇航员进入太空,基本都用“已婚已育”的宇航员,这都是真的吗?

此外,年4月9日,“宇航员”后遗症话题一度成为热点,因为在年3月,NASA宇航员斯科特·约瑟夫·凯利在太空执行完天任务返回地球后,虽然受创的身体经过治疗后逐渐恢复,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变异的DNA中,有7%的DNA竟然产生了永久变化,并且斯科特的脑垂体也有明显缩小。

从以上简短的内容不难看出,太空的危险远超我们想象,下面一起来讨论相关知识。

女性宇航员对航天事业有多重要?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宇航员在进入太空之前,要经历一系列刻苦的训练,男性在力量方面要比女性更强一些,所以宇航员选男性也有些道理。

从年第一位男性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开始,一直到年左右,在美苏航天领域竞争最激烈的阶段,也基本都是男性宇航员。

NASA直到年才招募6名女性宇航员,第一位登入太空的美国女性宇航员是萨莉·莱德,而时间也属于较晚的年。

难道美国跟苏联错了吗?

这事还真错了,根据实践数据得知,女性宇航员在太空行走、出舱维护、常驻国际空间站等多方面,表现的都比男性更加优秀,NASA在意识到错误后迅速进行调整,如今在招募宇航员时,男女比例各趋于50%。

对于发射的航天器而言,每一处空间都要经过严格计算,包括携带多少物资等,而女性宇航员在体型、体重方面都相对娇小,可以节省更多的空间来携带其他设备物资,或者在额外重量不变的情况下,选用女性宇航员可以变现降低发射成本。

除了体重较轻之外,女性宇航员每日摄入的能量也比男性少,在短期内或许看不出差异,但如果将来人类进入深空,需要在太空中航行1~3年时,女性宇航员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此外,在耐心方面,女性的优势也比男性大,在长途深空旅行中,男性宇航员会更加焦躁,简而言之,不管在短期还是长期太空任务中,男性宇航员跟女性宇航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各有千秋。

此外,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进入星空深处逐渐被提上议程,而女性宇航员是人类殖民外太空的希望,假设人类要在火星建立殖民地,并且在火星繁衍生息,男性反而没有这么重要,女性宇航员在携带男性冷冻遗传物质后,就可以前去火星执行任务,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未来女性宇航员的重要性,可能会超出男性很多。

既然女性宇航员对于航天事业这么重要,为什么各国女性宇航员,基本都是已婚已育呢?

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人体血液几乎不受重力影响,导致血液会重新分布,随着大量血液进入头部,颈静脉的容积会扩大3~4倍,宇航员在进入太空的初期会感到头晕、胸闷等症状。

重新分布后的体液还会影响脊液、颅腔和眼血管,在颅内压和眼压升高的情况下,宇航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人体肌肉时刻处于拉伸状态,可一旦进入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肌肉在缺乏“压力”情况下会变得异常松弛,很快就会萎缩,在太空停留5~11天,人体肌肉就会萎缩20%,所以宇航员需要经常在太空中锻炼四头肌、二头肌、三头肌、胸肌等主动肌。

一旦肌肉出现松弛,原先受肌肉刺激的骨骼也会跟着受影响,骨骼强度明显降低,从以外各国宇航员数据来看,他们在太空中每月流失的骨骼组织高达1.5%,主要为盆骨和下脊柱,等于老年人在地球上一年的速度。

随着流失的骨骼物质进入血液,宇航员血液中的血钙浓度也会增加,并且对于骨骼而言,一旦缺乏重力“压迫”,特别是脊柱,就会进入“放松”状态,通常在太空中停留天,宇航员身高会增加3%,也就是说原本cm,半年后会长到.8cm,不过回到地球后,骨骼会再次受重力影响,多出来的身高也会逐渐恢复,恢复过程伴随着痛苦。

此外,空间站飞行速度为7.9km/s,宇航员每天要经历16次昼夜更替,生物钟会出现紊乱,不过以上这些,似乎对男性、女性宇航员的影响都差不多,并且回到地球后经过治疗是可以恢复的,可为什么如今全球这么多女性宇航员,基本都是已婚已育呢?

众所周知,选拔飞行员的条件极为苛刻,不能有耳洞、疤痕、龋齿、灰指甲等等,总之没几个人能通过,就算通过之后也不是%能成为飞行员,要经过为期两年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还有至少0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长要求。

而且很多国家招募飞行员,也不是定期的,而是看需求,没准这次是3年一招,下次是5年一招,在“过五关斩六将”后,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了,然而回头拿出身份证一看,不知不觉已经超过30岁了,相信这个年纪,绝大多数女性飞行员已经结婚生子了。

然而招募航天员,如果从普通人中选拔,难度直线上升,所以各国都从飞行员中选拔,绝大多数飞行员的年龄都30岁以上了,再经过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年龄起码要35岁左右了。

还有一点原因,去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名额异常珍贵,如果已经生完孩子,那么女性航天员在接下来就能集中精力参加训练,所以各国其实比较喜欢“已婚已育”的女性宇航员,但也并非绝对。

太空环境会影响女性宇航员的生育吗?

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六号宇宙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她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而且还是未婚。

年6月8日,捷列什科娃生下了一位女儿,名叫叶莲娜·尼古拉耶娃。

年6月,我国女性航天员刘洋,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成为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

年,刘洋传来“已为人母”的喜讯。

虽然以上两个案例,都说明未育女性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后也能生育,但从客观角度来讲,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在太空停留了3天,刘洋在太空停留了13天,两人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时间都比较短暂。

在距离地球约公里的轨道上,并没有磁场保护,太空中充斥着大量辐射,虽然宇航员有重重保护,但射线在碰撞空间站后,还是会释放出大量的次级粒子,进入空间站的生活区,对航天员造成伤害。

从各国数据得知,宇航员每天接受的辐射量为0.7到1毫希沃特,在轨飞行六个月受到的辐射,相当于在地球上60年。

本文提到斯科特在返回地球后,虽然93%变异DNA已经恢复到正常,但仍然有7%已变异的DNA发生了永久性变化,将来怎样还不知道,而斯科特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高达天。

从科学分析得知,宇航员在太空中发生基因突变的速度,跟停留时间有关系,往往是在天后突然加快的,所以太空是否对女性生育有影响,虽然目前没有官方说法,但主流的说法是“取决于停留时间”。

而且某些基因突变,并不会在下一代显现,有可能是第二代、第三代,看到这里,特别感谢刘洋等女性宇航员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

希望将来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科研型人才!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