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98365.html本文原载于中华眼科杂志,,57(3):-.DOI:10./cma.j.cn--
高眼压在青光眼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降低眼压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的青光眼治疗手段,因此对眼压数值的准确测量和全面监测有着重要意义。相对于单次眼压测量,24h眼压监测能更全面地反映一昼夜的整体眼压情况,且通过监测发现大部分患者的眼压峰值出现在夜间[1,2,3],除了眼压峰值,眼压波动的控制也很重要[4],而且,冬季比夏季眼压普遍要高[5]。目前国内24h眼压绝大多数采用2h测量1次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在分析报告时注重眼压峰值、谷值、平均值、波动值等[1,2,3,4,5],但这些指标多注重了眼压数值上的变化,对于报告中含有的时间变量,比如:不同眼压值持续的时间、眼压升高的速率等没有挖掘出来,而且,仅凭现有指标,难以对不同时期测量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对比,从而无法更好地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6,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研究以1例确诊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24h眼压测量数据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首先提出几个描述眼压的新指标,然后提出全眼压的概念和计算模型,最后比较了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
一、资料及日间眼压波动的测量
患者男性,61岁。因近视眼配镜时发现双眼视杯视盘直径比大,于年9月就诊复旦大医院眼科。既往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全身疾病;其母亲、舅舅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行视野检查发现双眼视敏度下降,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示双眼*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诊间压平眼压正常。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示阴性。患者确诊为双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予以多种降眼压药物治疗,并于复旦大医院眼科门诊长期随访眼压及视野损伤进展,医院眼科随访24h眼压。年9月右眼中心视野(Octopus)报告示视敏度下降,视野平均缺损值为11.9dB;年5月右眼中心视野(Octopus)报告示视敏度下降,视野平均缺损值为14.4dB。患者、年行选择性小梁激光切除术,目前双眼外用降眼压药物治疗,用药时间为溴莫尼定滴眼液7:00及23:00,噻吗洛尔滴眼液15:00,贝美前列腺素滴眼液16:00。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要求,经复旦大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ky-),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以该患者所做的多次24h眼压报告为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24h眼压监测方法如下: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全自动眼压计TX-F,日本佳能公司)。患者保持日常活动,白天站位或坐位,晚上卧位睡眠。测量时间点为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0:00、2:00、4:00、6:00,其中22:00至6:00的测量值为夜间眼压。夜间眼压为唤醒后即刻测量的眼压。每个时间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角膜中央厚度为μm,眼压值未经角膜中央厚度校正。
二、现有的24h眼压监测值及分布曲线
患者完成1次24h眼压监测后得到每个测量时点的眼压值,并可以用曲线形式直观呈现(图1)。可以观察到最大值也就是峰值,为12个数值中最大的;最小值也就是谷值,为12个数值中最小的;最大差值为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均采用统计学中的相应公式来计算。图1中眼压最大值为14.9mmHg(1mmHg=0.kPa),最小值为9.3mmHg,最大差值为5.6mmHg,平均值为11.9mmHg,标准差为1.6mmHg。
图1
1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右眼24h眼压监测曲线(16:00贝美前列素滴眼液点眼,6:00、12:00、23:00布林唑胺滴眼液点眼;1mmHg=0.kPa)
图2
1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右眼24h眼压监测(图1患者同次监测)的眼压值分布图(1mmHg=0.kPa)图31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右眼24h眼压监测(图1患者同次监测)结果的雷达图(1mmHg=0.kPa)
三、新的眼压分析指标
1.眼压值分布图:将眼压值分为若干个平均宽度的区域(本例患者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眼压低于21mmHg,所以分为6.0~8.0、8.1~10.0、10.1~12.0、12.1~14.0、14.1~16.0、16.1~18.0、18.1~20.0mmHg共8个区域),取每个区域的中间眼压值代表该区域眼压(如用7mmHg代表6.0~8.0mmHg区域眼压,依此类推)。患者24h眼压监测获得的12个眼压值分布到不同的区域中,可以做出患者的眼压分布图(图2)。根据眼压分布图可以提取出以下4个指标:(1)最高眼压值:用最高眼压区域的中间眼压值来代表(如图2中眼压的最高区域为14.1~16.0mmHg,最高眼压值即为15mmHg)。(2)最高眼压时长:最高眼压区域中的眼压值个数×2(h)[如图2中眼压的最高区域为14.1~16.0mmHg,该区域眼压值只有1个,因为每2h测量1次眼压,每个眼压值的持续时间是2h,所以最高眼压时长=1×2=2(h)]。(3)主体眼压值:用眼压值个数最多的眼压区域的中间眼压值来代表(如图2中眼压值个数最多的区域为10.1~12.0mmHg,主体眼压值即为11mmHg)。(4)主体眼压时长:主体眼压值区域中的眼压值个数×2(h)[如图2中眼压值个数最多的区域为10.1~12.0mmHg,眼压值有6个,所以主体眼压时长=6×2=12(h)]。
2.眼压分布的雷达图:除了最高眼压值,更应关心的是最高眼压持续的时间以及24h中大部分时间眼压值处于什么范围。雷达图(图3)可以将最关心的最高眼压值和主体眼压值以及对应的时间直观地表现出来。在雷达图中,上下两个点的数值(主体眼压和最高眼压)越小越好,而左面的点(最高眼压时长)也是越小越好,但右面的点(主体眼压时长)则是越长越好。
3.谷峰时距和升压速率:谷峰时距为最低眼压升到最高眼压所经历的时间,如图1中最低眼压值出现在16:00,最高眼压值出现在0:00,因此谷峰时距是8h。显然谷峰时距越大,说明眼压的上升越慢,眼压的升高越平缓,情况越好。将谷峰时距与眼压的变化值(即最大差值)联系起来,就得到升压速率这一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升压速率=10×(最大差值/谷峰时距),乘以10的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数值变换。如图1的升压速率为5.6/8×10=7.0。
四、全眼压概念的定义
综合上述眼压分析指标,从眼压值分布(眼压值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眼压波动性、眼压的上升速率3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用三维坐标轴来表示(图4),获得全眼压的概念。3个坐标轴的数值计算如下:(1)X轴:眼压值分布,指标为压时值。根据眼压值分布图,分别将每个眼压区域的中间眼压值与眼压值个数的2倍相乘,再求和,得到的数值既包括了该次测量的所有眼压值,又包括了每个眼压值的累计时间,称为压时值,如图2的压时值=(7×0+9×2+11×6+13×3+15×1+17×0+19×0)×2=。压时值越小,说明眼压的总体情况越好。(2)Y轴:眼压波动性,指标为眼压值标准差。标准差越小,说明眼压波动越小,眼压情况越好。(3)Z轴:眼压上升速率,指标为升压速率。升压速率越小,说明眼压变化越慢,情况越好。3个坐标值在立体几何中表现为1个立方体,该立方体的体积数值就是全眼压的计算公式:全眼压=(压时值×标准差×升压速率)/。公式中除以是为了作图方便的量值变换,该数值保留一位小数,如由图1、2数据计算出全眼压值=×1.6×7.0/=30.9。全眼压数值越小,眼压情况越好。
图4
全眼压的三维度模型示意
五、不同时间眼压测量结果的对比
选取患者另一次24h眼压监测数据(以下称之为第2次监测)(图5),并与图1中24h眼压监测数据(以下称之为第1次监测)比较,可见尽管第2次监测的最高眼压值、升压速率低于第1次监测,但第2次监测的最高眼压时长、主体眼压值、平均眼压值、最大眼压差值都高于第1次监测(表1),体现在雷达图上红线(第2次监测)围成的面积要大于蓝线(第1次监测)围成的面积(图6)。第2次监测的全眼压=×2.0×5.3/=31.8,高于第1次监测的30.9,说明第2次监测眼压情况比第1次监测差。
图5
1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右眼第2次24h眼压监测曲线(7:00、22:30溴莫尼定滴眼液点眼,17:00拉坦噻吗滴眼液点眼;1mmHg=0.kPa)
表1
1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右眼2次24h眼压监测数据新分析指标的比较
图6
1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右眼2次24h眼压监测结果的雷达图,蓝色为第1次监测结果,红色为第2次监测结果,红色围成面积大于蓝色,说明第2次监测眼压情况比第1次监测差;1mmHg=0.kPa
讨论
24h眼压监测的峰值眼压、平均眼压、主体眼压分别反映了一昼夜间的眼压最大值、平均值以及出现最多眼压区域的中间值,这从不同角度全面对眼压数值进行了描述。除了眼压数值本身,持续时间长短也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