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眼压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疫情解惑为什么无症状居多,致病性低为 [复制链接]

1#

年4月日,浦西封控第一日,防疫人员给市民做核酸。

拍摄:王一苇

关于上海新冠疫情,在张作风教授和王立铭教授分别阐述了自己的建议之后,旅德免疫学者商周也加入了讨论。他提出了三个问题,供读者和防疫部门思考:

上海为什么能够将新冠病*的致病性降到如此之低?

2新冠病*的致病性在上海如此之低,为什么还要封城严防死守?

3上海目前的防疫*策的代价有多高?

科学问题需要争鸣、公共议题需要公开讨论。欢迎更多专家发表个人观点,理性讨论。

也谈上海防疫:张作风和王立铭教授未涉及的问题

文/商周

来源/知识分子公号

近日,因为上海的新冠疫情,张作风教授(以下简称张)和王立铭教授(以下简称王)都坦诚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两人的出发点一致(都着眼于如何更好地防控疫情),但观点却很不相同:

(前为张,后为王)

推动第三针接种,特别是高危人群的接种,建议紧急引进复必泰疫苗用于老年人群体。

第三针疫苗有用也必需,但在目前的上海不能救急。

实行分级诊疗,轻症居家隔离,重症住院治疗。

上海目前显然不具备这整一套支持居家隔离的系统。

推广居家抗原检测,避免核酸检测造成人群聚集和病*传播。

低敏感度、低特异性的抗原检测的方法,仅适用于新冠流行率较高的地区作为居民自我健康监测手段,或用于大规模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而不适用于在新冠流行率整体极低的地区作为感染者筛查手段来使用。

进口和使用辉瑞Paxlovid作为治疗支持手段。

我们不宜高估这些措施在应对上海本轮疫情中的价值,更不能产生等待进口神器帮我们奇迹般化解疫情的幻想。

两位教授的观点之争大概可以总结成下面一句话:王教授认为张教授的建议对于未来常态化防控新冠疫情是合理且需要的,但不太适合目前的上海疫情的控制。

看得出来,张王两人的观点不同,在于他们看问题角度的差异:张教授考虑的是从稍微长期一点角度来建议上海疫情的防控,而王教授则着眼于如何控制住目前这波汹涌的疫情。这样带着不同视角的理性争鸣无疑是好事,希望能为决策者提供一点参考。

之所以我要写这篇小文参与有关上海疫情的讨论,因为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