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内,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女人弓着背匍匐在地上,手中拿着吸尘器底座,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地板的每一个角落。
身边两步远的地方,经理正居高临下地盯着她的背影,眼神冷漠又苛刻,时不时低傲轻慢地说一句:“快点擦,擦完地板就去收拾马桶。”
女人低声隐忍地回答了“是”,然后继续快速工作。
这个在餐厅辛苦打工的女人,和其他身穿同样工作服的服务员并不一样,她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博士毕业的美国畅销书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
堪称社会上层精英的芭芭拉为什么会变身为一个底层社会的打工者?她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女博士深入底层当“卧底”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芭芭拉与一位编辑边喝茶边聊天,也不知怎么就聊到关于“低收入人群”的话题。
芭芭拉因此与对方发生激烈的争吵,因为在她眼里,一个人一天只赚52美元,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她认为究其根本原因——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学历。
两人一直争论不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芭芭拉突然灵光一闪,纸上谈兵不如直接深入体验更有说服力。说干就干,她拎起行李就出发。
秉性积极乐观的芭芭拉非常自信:只要她足够优秀,再加上勤奋,她定能从贫困的底层人群中脱颖而出,跻身于白领阶层,继续过上与现在几乎无差异的生活。
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她在深入底层生活之前,给自己强行打了一剂预防针。但她没想到现实远比她想象得更残酷。
房子租金每个月要美元,占据每个月开销的大头。
房子不但远离市区,而且连最基本的家电以及做饭的地方都没有,过道仅能勉强走人,而且还不能太胖,否则就易被卡住。
不过,有地方住总比居无定所好,毕竟容身之处是穷人所保留的最后尊严。
女博士将房子确定后,她马不停蹄地开始求职之旅。虽然外面遍地贴满招工的小广告,但并不意味着人家公司会缺人。
不过,女博士很幸运,她很快就找到第一份工作——餐厅服务员。
她脱掉华丽的作家外表,穿上死气沉沉的衬衫化身为餐厅小妹。每天下午14:00开始工作,晚上22:00结束工作,日薪是19.44美元,而每日的房租约为16.6美元。
女博士就算不吃不喝,每日也只能结余2.84美元,可以在便利店买一个三明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女博士为了每天能吃上热乎乎的饭,她又找了一份兼职工作。
一天打两份工意味着她每天要持续工作14小时,再加上来回的通勤时间,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少之又少,身体开始敲响警钟,腰酸背痛变成家常便饭。
身体上的疼痛暂且可以忍受,让她最受不了的是,老板和经理像看贼一样看着服务员,不能有一丝偷懒的机会,否则就好像做了一件天理难容的事情,就连上洗手间、打喷嚏都是一种罪过。
长期的精神压力,再加上无充足的睡眠时间,女博士渐渐沾染上烟瘾,就好像溺水的人突然得救,体会到生的快乐。
奈何辛辛苦苦一个月,除掉必要的日常生活开支,女博士口袋里仅剩22美元。
她这才明白,穷人明明一直很努力,为何存不下钱来,甚至不敢生病,因为他们连看病的检查费用都支付不起。
也许有的人生下来就有优渥的生活,但总有人一直在路上奔波,只求自己有饭吃、有地方睡,这个简单的愿望都很难实现。
尊严敌不过生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太多人因为生活的压迫,低下高傲的头颅任人践踏。
女博士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但因囊中羞涩,她不得不放弃尊严埋头苦干。
记得有一次,餐厅里没有客人,闲得发慌的她偷偷瞄了两眼顾客之前留下的报纸、这恰巧被经理逮个正着。
这下可惨了,她被经理惩罚——打扫一遍整个餐厅的地板。
她明明很想反驳一句,地板不脏,而且早上刚打扫过。但是话到嘴边,她又咽了回去,只因害怕丢失工作。
屋漏偏逢连夜雨,餐厅的地板吸尘器坏了,把手也仅剩下60厘米,抠门的经理依然不舍得让其光荣退休。
摆在女博士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用吸尘器把手,要么跪在地上一点点地擦拭地板。
女博士因为害怕扭伤腰,不但不能工作,还得花钱看病,所以两者相害比起轻,她果断选择后者。
当她圆满完成餐厅地面打扫任务时,她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在这家餐厅打工,每个员工都得连续工作8小时,既不能坐下,又不能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当然,上洗手间除外。然而,餐厅对此也有明文规定:如厕不能超过半小时,否则视为旷工处理,扣除时薪2.43美元。
说到时薪,芭芭拉就气不打一处来。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案》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大概意思是:客人给服务员小费,用工单位可以支付2.13美元的时薪。
如果时薪2.13美元加上小费未达到当地的最低时薪2.43美元,则由用工单位补齐。
餐厅经理好像没有看到后面的话,只要他看到客人给服务员小费,他就只支付2.13美元的时薪,还有0.3美元的差价就理所当然地进到他的口袋。
女博士虽然看不惯经理这种做法,但是她又没办法去改变,只能选择默默地接受。
作为一名穷人,好工作哪有那么好找,体力活倒是最佳选择。
后来,她重新找到两份工作,一份是做家政,时薪6.65美元;一份在老年看护中心,只需要周末去就行,时薪7美元。
做家政虽然可以每天出入高档别墅区,但得在主人的眼皮子底下工作。不但要跪着将地板擦完,还得受得了他蔑视的眼神。
让女博士记忆犹新的是,她有一次去雇主家打扫卫生的经历。好巧不巧的是,她曾经以作家的身份去雇主所在的学校做过演讲。
干活的时候,她一直担心会被雇主认出来。特别是被雇主盯着看时,她的小心脏紧张得“扑通扑通”直跳。她在心中无数遍地演练,应该如何向雇主解释她做家政这件事。
结果,芭芭拉发现,她这是在杞人忧天。雇主压根就不管她是谁,盯着她看只是为了确保她把地板和马桶上的污渍打扫干净。
刚开始,她也不习惯做家政,特别是面对马桶里的污秽时,她总会忍不住地去吐。但只要一想到有钱可拿,她就会强忍着不适,认认真真地把马桶擦洗干净,否则就等着被扣一天的工钱。
虽然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大家都是凭双手吃饭养活自己,但却没有一人瞧得起穷人。
雇主看见满头大汗的他们,非但不会心生怜悯让他们休息一下,反而还会担心他们把自家的地板弄脏,或者偷喝自家的水;
上司总是想方设法地刁难他们,明明刚开始谈的是中间休息半小时,结果上班后慢慢被压缩成15分钟;
甚至就连超市或者便利店的售货员都瞧不起他们,总是对买物品的他们大吼大叫。
女博士不幸地遇到好几次,委屈的她只能独自一人躲在出租屋内嚎啕大哭。好在付出总有回报,她终于看见希望的种子。
女博士做家政一个月,除去日常开销,她竟然攒了美元,足够她买一件漂亮的外套。可惜的是,她并没有去买外套。
她深谙美元的来之不易,需要她同时打两份工,并且连续工作一周才能赚得,她不能就这样简单地把辛苦的汗水花出去。
也是在做家政的日子里,她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世上最不值钱的东西就是尊严。
为生计不断奔波流浪的人,哪有什么资格去关心尊严不尊严,他们脑中只会想吃了这顿,下顿怎么办。
现实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女博士落荒而逃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型的连锁店。
她进去工作之前,总想着,“这么大的平台,应该会有一点改变吧!”
可残酷的现实狠狠扇了她一巴掌。
平台越大,分工越细致,就好比种菜,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往上爬哪有那么容易。
女博士每天的工作就是码放整齐商品。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只要机械式地重复同一个动作,不需要任何的思考。
时间久了,女博士发现她不但脑子生锈了,而且还会目光呆滞,双腿浮肿。
一开始,她以为只有她会这样。其实不然,她身边的同事也都是这样,而且还变得麻木不仁。
对于同事的受伤,没有丝毫的关心,更多的是幸灾乐祸。女博士不禁感叹,“我以为我只是在卖掉自己的时间,但现实却是,我真正卖掉的是我自己。”
最早的时候,女博士还会想,为什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不去想办法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等到她真正进入这个社会圈层并认真工作时,她发现每天干不完的工作早已磨掉她的棱角,连睡眠时间都不够,又哪会有时间去考虑核心竞争力。
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只是政商界名流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象而已。十几年前,在香港拍摄过真人秀节目《穷富翁大作战》。一群政商界名流下到底层,体验流浪汉、环卫工人等人的生活。
自信满满的他们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以及知识储备肯定能飞黄腾达,再度荣升为有钱人,结果均被“唰唰唰”打脸。
因此,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唯有真正去体验底层人的生活,才能了解他们的艰辛和不易。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并不是智商不高,甚至可以说,他们并不亚于大部分社会精英。
只是穷人并没有好的机遇,幸运之神没有光顾他们,他们只能周而复始地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而那些社会精英,除了自己本身有能力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只要机遇一旦来到,他们就能及时抓住。
如果穷人可以选择,想必他们也不愿去经历贫穷,尝尽人生百态。
皇帝的新装
穷人因各种顾忌的存在,面对社会精英的嘲讽以及给予的不公待遇,他们开始学会满盘接受。
纽约时报曾在报纸上刊登过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消失中的穷人》,不禁让人感叹社会的现实。
作者在文中明确提出,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新贵们悄然诞生。
网络新贵们的价值观也发生变化。
在他们看来,万只不过是一笔再平常不过的零花钱,根本就不算财富。他们甚至不能理解,为何会有愿意接受一周薪水为美元的工作。
他们会对穷人嗤之以鼻,就连政商界名流也是这样。他们总是嘲笑穷人不知道努力,做一只井底之蛙。
穷人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演员可以一天赚几百万?为什么网红一天能收到成千上万的打赏?
人们常说,越努力越幸运,条条大路通罗马。
可二八定律却告诉我们,世界上80%的资源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剩下的20%资源则由80%的人去竞争抢夺。
为了这20%的资源,太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去抢夺,结果争得头破血流,也不见得能分一本羹,这也许就是社会不平衡的根源所在。
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见到穷人唯恐像口香糖一样黏上自己,所以干脆就避而不谈。
穷人不是没有,只是被迫消失,就好像皇帝的新装,人们口径一致地欢呼雀跃,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指明真相。
努力改变命运,改变现状
女博士深入底层体验生活,即使做着与穷人一样的工作、赚着同样的薪水、住着一样的破旧不堪的样子、吃着同样没有丁点营养的饭菜,但她所拥有的却是穷人真正所需要的。
譬如,她曾经享有很好的医疗待遇,搭配合理的营养膳食,还有规律的运动健身,这些都可以保证她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承受外界带给他的生活。
最最重要的是,贫穷生活只是她偶尔的一种体验。
而与她一起生活的周围人,却是真真实实的在贫穷边缘挣扎于痛苦。
因为贫穷,很多人变得鼠目寸光,根本就没有长远的规划;因为穷,收了委屈,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芭芭拉在底层卧底的几个月,让她明白一点:“在贫穷的世界里,起始点决定了一切,人们过着一种无论多努力都无法解脱,穷得停不下来的生活。”
当她结束卧底生活后,她在第一时间内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并为之取名为《我在底层的生活》。
这本书用最直白的名字命名,旨在让人